《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唐代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 古诗评说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 古诗》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辩证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 古诗评说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 古诗》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辩证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 古诗赏析
诗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经事还谙事……下此便翛然”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力量。最后两句尤为精辟,实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 古诗创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实际上等于退出了政治舞台;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
这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在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之后;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
两人又是诗坛宿将,自然少不了诗歌唱酬;由于又都垂垂已老,并同患有足疾、眼疾,更免不了同病相怜。对于老病,白居易有时很通达,他在《览镜喜老》中就说过:“晚衰胜早夭,此理决不疑。
可是,有时也不免感伤,他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便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 拼音读音参考
chóu lè tiān yǒng lǎo jiàn shì
酬乐天咏老见示
作品展示
.名人查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名人查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mingrencha@88.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名人查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mingrencha.cn
本月热门作品
-
《语》64.5cm*64.5cm
《语》64.5cm*64.5cm
-
《清荷》67cm*133cm
《清荷》67cm*133cm
-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
-
《金光普照》67cm*135cm
《金光普照》67cm*135cm
-
条屏《山水》137cm*34cm
条屏《山水》137cm*34cm
-
《爱莲说》丁松杰
《爱莲说》丁松杰
-
《观音》67cm*132cm
《观音》67cm*132cm
-
《佛》60cm*102.5cm
《佛》60cm*102.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