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允炆(明惠宗)
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06月30日-1402年0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即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由于削藩,引起叔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
-
赵昰(宋端宗)
赵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即宋端宗(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有时也称宋帝昰,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在位两年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赵昰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宗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德祐二年五月乙未朔(1276年6月14日)在福州被立为宋主,改元景炎,册杨淑妃为太后,同听政景炎三年(1278年)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屿山),年仅9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
赵扩(宋宁宗)
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9日-1224年9月17日),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乾道四年(1168年)生于恭王府邸,赐名赵扩,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封英国公,淳熙十二年(1185年)封平阳郡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进封嘉王绍熙五年(1194年),被立为皇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赵扩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即位,改年号为“庆元”宋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为相,赵
-
赵构(宋高宗)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北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宣和三年(1121年)进封康王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乱之中,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赵构逃过一劫靖康二年(1127),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建立南宋即位初,曾起用抗战派李纲、宗泽等人抗击金兵,后听信投降派主张,罢免抗战主将,对金屈辱妥协,重用秦桧按照金的旨意,绍兴十一年(1141年)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割
-
赵顼(宋神宗)
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赵仲针,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宣仁圣烈高皇后,宋朝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治平元年(1064年),进封颍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即位宋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宋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后颁布实行均输法、青苗
-
李豫(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八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李豫为人仁孝温恭,最初以皇孙身份受封广平王安史之乱时随父前往灵武,肃宗称帝后,被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作为名义上的唐军统帅,先后收复长安、洛阳,相继进封楚王、成王乾元元年(758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李豫被宦官李辅国等拥立为帝,并于同年平定安史之乱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占长安,李豫
-
李漼(唐懿宗)
唐懿宗李漼(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本名李温,京兆府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59年9月13日-873年8月15日),唐宣宗李忱长子,母为元昭皇后晁氏大和七年(833年),生于光王府,初封郓王大中十三年八月(859年),唐宣宗驾崩后,在宦官王宗实拥立下监国,八月(859年9月10日)即位次年十一月(860年12月17日),改元咸通,励精图治,延纳谠言洞晓音律,犹如天纵统治后期,游宴无度、骄奢淫逸、任人不能、导致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相继发生动乱,内部政治腐败,民不
-
李旦(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轮、李轮、武轮,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五位皇帝(不算唐少帝和武则天),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龙朔二年(662年),生于长安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领洛州牧嗣圣元年(684年),登基即位后,皇太后武则天垂帘听政武周建立后,降为皇嗣圣历二年(699年),复封为相王,囚禁于宫中参与神龙政变,实现唐朝光复景云元年(710年),平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后,再次成为皇帝宠信太平公主干政
-
司马伦
司马伦(?-301年6月5日),字子彝,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西晋宗室、大臣,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幼弟母为柏夫人,“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司马伦初仕曹魏,封安乐亭侯五等制建立后,封东安县子,授谏议大夫西晋建立后,封琅琊郡王,授宣威将军迁安北将军、镇守邺城,改封赵王迁征西将军,镇守关中刑赏不明,激发羌族和氐族反叛入为车骑将军、太子太傅永康元年(300年),司马伦使用离间计,使得太子司马遹被皇后贾南风害死,又鼓动司马遹旧部及齐王司马冏起兵,废黜并杀死贾南风诛杀淮南王司马允,自领侍中
-
刘保
刘保(115年—144年9月20日),即汉顺帝(125年—144年在位),汉安帝刘祜之子,母宫人李氏东汉第七位皇帝汉安帝死后,阎皇后无子,便先废了安帝的独子济阴王刘保,然后找个幼儿刘懿为皇帝,想自己垂帘听政,掌握朝政大权刘懿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就死了,宦官孙程、王康等十九人便发动宫廷政变,赶走阎太后,将时年十一岁的刘保拥立为帝,改元“永建”由于汉顺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来的,所以将大权交给宦官后来宦官又与外戚梁氏勾结,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梁氏专权建康元年(144年)刘保去世,终年29岁,谥号孝顺皇帝,葬于宪陵
-
刘肇
汉和帝刘肇(79年—106年2月13日),(88年—106年2月13日在位),东汉第四位皇帝,建初四年(79年)出生,汉章帝刘炟第四子,生母为梁贵人,过继给皇后窦氏为继子建初七年(82年),汉章帝废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逝世,刘肇即位,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永元四年,刘肇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元兴元年十二月辛未(106年2月13日)病逝于章德殿,终年27岁谥号为孝和皇帝庙号穆宗,葬于慎陵
-
刘懿
刘懿(?——125),男,汉族,一名犊,汉章帝刘炟之孙,济北惠王刘寿之子,汉安帝刘祜堂弟,东汉第七任皇帝,125年5月18日―125年12月10日在位延光四年(125年)三月,汉安帝去世,阎太后为把持国政,在其兄阎显支持下,迎立刘懿为帝刘懿在位时,阎显兄弟把持朝政,作威作福同年十月,刘懿因病去世,之后宦官孙程等人合谋诛杀阎显兄弟和江京,并迎立济阴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
-
刘恭
刘恭,(?-28年),青州太山郡式县人,汉朝宗室,刘盆子的长兄刘恭通习《尚书》,赤眉兵起,刘恭兄弟三人皆为赤眉军掠以随军,其弟盆子年十五,牧牛军中更始元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光复汉朝,赤眉军首领樊崇带刘恭等人入洛阳表示归顺于是刘恭仕于更始帝,以明经拜侍中,恢复式侯爵位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赤眉军拥立刘盆子为帝,刘恭在长安听说之后,自系于狱九月,赤眉军攻占长安,刘玄出逃,刘恭追随至高陵十一月,刘恭奉刘玄命请降赤眉,初赤眉军封刘玄为畏威侯,经过刘恭极力争取,刘玄被封为长沙王刘玄被谢禄所杀之后,刘恭为之收尸
-
刘玄
刘玄(?—25年10月),即更始帝,南郡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自称是西汉皇裔,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公元23年,刘玄被绿林军在淯水(今南郡荆州)之滨拥立为皇帝,年号更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更始帝同年新朝灭亡,刘玄入主长安,成为天下之主公元25年,更始政权在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夹击之下,土崩瓦解,刘玄向赤眉军出降,献出传国玉玺,更始政权灭亡公元25年,刘玄被赤眉军所杀,后刘秀大将邓禹遵刘秀之意将刘玄安葬在长安附近的霸陵
-
刘庄
刘庄(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字子丽,东汉王朝第二位皇帝(57年~75年在位),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为光烈皇后阴丽华初封东海公,后进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43年),册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57年),正式即位即位之后,一切遵奉光武帝既成制度对内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干政,防范贵戚功臣势力对外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命窦固带兵征伐,令班超出使西域各国,设置西域都护,将佛教引进中国 在位期间,招抚流民,救济贫农,兴修水利,使得吏治清明,境内安定,民安其业
-
阖闾
吴王阖闾(约前537年—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军事统帅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到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在位吴王僚二年(前525年)阖闾奉命率舟师溯江攻楚,与楚军战于长岸(今安徽当涂西南),以夜袭之计败楚军,夺回所丧王舟“余皇”吴王僚八年(前519年)佐吴王僚率军攻楚战略要地州来,当初以七国联军来救,途中因令尹病亡而被迫回军之时又出谋示弱诱敌、奇袭制胜,大败楚军于鸡父(今河南固始),夺取州来吴王僚十二年(前5
-
晋文公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
-
齐桓公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男,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六位国君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的第三子、齐襄公之幼弟,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了平定宋国的动乱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
-
燧人氏
燧人氏,旧石器时代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 《尚书大传》等古籍增补“三皇五帝”中被列为“三皇”之首,奉为“天皇”,尊称“燧皇”风姓,名允婼华夏族燧人氏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在《尚书大传》等著作增补“三皇五帝”中被列为三皇之首,奉为“天皇”,尊称“燧皇”道教文献则称燧人为“人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伏羲、神农等五帝是其后裔燧人氏为有巢氏与缁衣氏之子,娶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他是宓妃与女登(任姒)的外祖父位列三皇之一,
-
颛顼
颛顼(zhuān xū)(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生子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后来的夏国、楚国都是他的子孙颛顼生于若水之野(蜀地),实处空桑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高阳镇)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后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玄嚣(少昊)之孙高辛(帝喾)继位颛顼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
-
姬延(周赧王)
周赧王姬延(?-前256年),姬姓,名延,亦称王赧(nǎn),周慎靓王之子,东周第25位君主,也是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315-前256年在位,共59年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崩,宣告东周覆灭,周民东亡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国周赧王在位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王畿(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东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无论周赧王是不是一个有道明君,对于挽救危亡的周朝都没有什么作用了王五十九年,驾崩是年,秦昭襄王迁
-
魁隗氏
魁隗氏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氏族第一位首领
-
司马师
司马师(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的奠基人之一高平陵之变后,以功封长平乡侯,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掌权后,他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于新城之战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嘉平七年(255年),亲自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回师途中病死,年四十八,谥号“忠武”后被追尊为晋景王西晋建立后,被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
刘秀(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东汉第一位皇帝(公元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西汉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刘秀生于陈留郡济阳宫适逢王莽篡立新朝,群雄相争,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地皇三年(22年),刘秀与其兄长刘?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起兵更始三年(25年),在鄗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登基称帝,改元建武,定都于洛阳,立南阳为南都,国号为“汉”,史称东汉自更始三年(25年)至建武十二年(36年),历经十二年,刘秀逐步扫平各
-
姬发
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87年-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wǔ]王),周文王姬昌与太姒[sì]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约前1056年,文王崩逝,姬发继位,号为武王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克殷三年后(约前1043年),周武王驾